专利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其包括:安装台;设置于安装台上的主孵化池;以及设置于安装台上的分育池,其特征在于,安装台上设置有位于主孵化池与分育池相互远离一侧的支撑柱,两支撑柱上设置有分装筒,支撑柱上设置有驱动分装筒沿主孵化池的开口方向来回移动的升降组件,支撑柱上设置有驱动分装筒于主孵化池与分育池之间来回移动的位移组件,其中,升降组件设置于位移组件上。本申请具有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分育仔鱼效率的效果。
公开号:CN214339431U
申请号:CN202022647995.4U
申请日:2020-11-16
公开日:2021-10-08
发明作者:林松波
申请人:Shenzhen Yangxia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 ltd;
IPC主号:A01K61-17
专利说明:
[n0001] 本申请涉及石斑鱼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
[n0002] 石斑鱼的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石斑鱼的鱼皮胶质对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目前,石斑鱼通常采用人工养殖方式。
[n0003] 培育石斑鱼的一般步骤包括:亲鱼选择与培育、催产、孵化受精卵、分育,亲鱼在孵化池中产卵受精后,直接孵化,即将受精卵直接移入育苗池中,仔鱼孵出后继续留在原池中培育,一般每立方米的放卵密度为3万〜5万粒。仔鱼孵化后,工作人员需要用水盆或者水勺等容器,将仔鱼带水移入育苗池培育。
[n0004]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孵化池中放卵数量大,通过人工将所有仔鱼移入育苗池,需要不停的弯腰捞鱼,再将仔鱼运输至育苗池,花费大量时间,且劳动强度较大,长时间反复此操作,工作效率容易下降,对此有待进一步改善。
[n0005] 为了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分育仔鱼的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
[n0006]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n0007] 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包括:安装台;设置于所述安装台上的主孵化池;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台上的分育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台上设置有位于所述主孵化池与分育池相互远离一侧的支撑柱,两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分装筒,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驱动所述分装筒沿所述主孵化池的开口方向来回移动的升降组件,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驱动所述分装筒于所述主孵化池与所述分育池之间来回移动的位移组件,其中,所述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位移组件上。
[n000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支撑柱、分装筒、升降组件以及位移组件,通过开启升降组件,可以驱动分装筒进入主孵化池中装取仔鱼,装好仔鱼后,可以使分装筒离开主孵化池,再开启位移组件,可以带动升降组件和分装筒至分育池上方,然后开启升降组件,使分装筒进入分育池,分装筒中的仔鱼进入分育池后,将分装筒移出,重复操作,可以将主孵化池中的仔鱼移入多个分育池内。通过此方案,孵化装置可以自动装取仔鱼并移入分育池,可以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能够保持分育仔鱼的工作效率。
[n0009] 优选的,所述位移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柱侧壁的伺服电机;设置于所述伺服电机输出端的丝杆;螺纹套设于所述丝杆上的移动块;以及设置于两所述支撑柱之间用于限制所述移动块位移方向的限位件,其中,所述丝杆水平位于两所述支撑柱之间。
[n001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伺服电机、丝杆、移动块以及限位件,当需要水平移动分装筒时,通过开启伺服电机,使丝杆转动,在限位件的限位导向作用下,移动块沿丝杆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可以带动升降组件和分装筒水平位移。
[n0011]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为水平设置于两所述支撑柱之间且贯穿所述移动块的限位杆。
[n001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限位杆,当丝杆转动时,导向杆可以限制移动块无法随丝杆的螺纹进行翻转,从而使移动块仅能沿水平方向进行位移,保证移动块、升降组件和分装筒的稳定性。
[n0013] 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移动块底部的电动气缸;设置于所述电动气缸上且与所述分装筒相连接的升降杆;以及设置于所述电动气缸输出末端用于限制所述升降杆位移方向的导向件;其中,所述升降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分育池的开口方向相一致。
[n0014]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电动气缸、导向件和升降杆,通过开启电动气缸,在导向件的导向作用下,连接杆可以稳定地沿分育池的开口方向移动,带动分装筒移动,使分装筒可以方便的取放仔鱼。
[n0015] 优选的,所述导向件包括:水平设置于所述电动气缸输出末端的连接板;以及设置于移动块底部且竖直贯穿所述连接板的导向杆;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向杆远离所述移动块一端的限位块,其中,所述限位块的尺寸大于所述导向杆的尺寸。
[n0016]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板、导向杆和限位块,连接板可以连接电动气缸输出轴与升降杆,导向杆可以限制升降杆仅能沿导向杆的延伸方向移动,增加升降杆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限位块可以降低导向杆与连接板分离的可能。
[n0017] 优选的,所述分装筒包括:设置于所述升降杆远离所述移动块一端的底板;以及与所述底板相卡合的筒体。
[n001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仔鱼从分装筒的底部进入分装筒,无需将整个分装筒推入主孵化池中,减少分装筒进入主孵化池中的体积,节省电动气缸的耗能,同时可以降低仔鱼从分装筒顶部逃离的可能,保证装取足够数量的仔鱼。
[n0019] 优选的,所述底板表面设置有多个定位块,所述筒体底壁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定位块相适配的定位槽。
[n002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定位块与定位槽,可以使筒体与底板之间方便的分离,且可以快速准确的拼合,方便取放仔鱼。
[n0021] 优选的,所述移动块底部设置有延伸方向与所述升降杆延伸方向相一致的套管,所述套管内滑移连接有与所述套管相适配的活动杆,其中,所述活动杆远离所述套管的一端与所述筒体相连接。
[n002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套管和活动杆,底板移动带动筒体移时,套筒和活动杆可以给筒体一定的支撑,且不影响分装筒整体的移动,增加仔鱼在分装筒内的稳定性,降低仔鱼应因分装筒晃动而掉落的可能。
[n0023]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n0024] 1.通过设置电动气缸、导向件和升降杆,通过开启电动气缸,可以使分装筒进入主孵化池或者分育池中取放仔鱼,导向件可以增加分装筒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设置伺服电机、丝杆、移动块以及限位杆,开启伺服电机可以使丝杆转动,限位杆限位至移动块沿丝杆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可以将主孵化池中的仔鱼移至分育池中;
[n0025] 2.通过设置套管和活动杆,分装筒移动时,套筒和活动杆增加筒体的稳定性,从而可以增加仔鱼在分装筒内的稳定性,降低仔鱼掉落的可能,可以降低人工捡拾仔鱼的劳动强度,也可以提高仔鱼应在移动过程中的存活率。
[n0026] 图1是本申请整体结构示意图;
[n0027] 图2是本申请中分装筒的局部剖视图;
[n0028] 图3是本申请中底板与筒体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n0029] 图4是图2中A处放大图。
[n0030] 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台;11、主孵化池;12、分育池;13、支撑柱;2、分装筒;21、底板;22、筒体;23、定位块;24、定位槽;25、装料条;3、伺服电机;31、丝杆;32、移动块;33、限位杆;4、电动气缸;41、升降杆;42、连接板;43、导向杆;44、限位块;45、导向孔;5、套管;51、活动杆;52、缓冲弹簧;53、滑块;6、导水槽。
[n0031]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n0032]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参照图1,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包括安装台1、主孵化池11和两个分育池12,在本实施例中,主孵化池11与分育池12皆为圆形且均固定在安装台1上,且主孵化池11和两个分育池12呈线性排列,方便分散培育仔鱼。
[n0033] 在安装台1上设置有两个支撑柱13,两支撑柱13分别位于主孵化池11与分育池12相互远离的两侧,即主孵化池11与分育池12在两支撑柱13之间。在两支撑柱13上设置有分装筒2、升降组件和位移组件,升降组件设置在位移组件上,分装筒2设置于升降组件上。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柱13的顶部端面高于主孵化池11与分育池12的顶面,方便移动分装筒2。
[n0034] 本实施例中的位移组件包括:伺服电机3、丝杆31、移动块32以及限位件,其中,伺服电机3通过螺钉固定在支撑柱13侧壁顶端,且伺服电机3的输出轴贯穿支撑柱13侧壁朝向另一支撑柱13上,丝杆31通过联轴器连接在伺服电机3的输出轴上,在本实施例中,丝杆31水平设置在主孵化池11与分育池12上方,移动块32的螺纹套设在丝杆31上,限位杆33设置在两支撑柱13之间,可以限制移动块32的位移方向。其中,升降组件设置在移动块32上。
[n0035] 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件为限位杆33,其中,限位杆33的延伸方向与丝杆31的延伸方向相一致,限位杆3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支撑杆相互靠近的一侧,且限位杆33贯穿移动块32。
[n0036] 通过开启伺服电机3,可以带动丝杆31转动,在限位杆33的限制导向作用下,丝杆31可以带动移动块32、升降组件、分装筒2在丝杆31的延伸方向上进行来回位移。
[n0037]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升降组件包括:电动气缸4、导向件以及升降杆41。其中,电动气缸4固定在移动块32底部,导向件设置在电动气缸4的输出末端,升降杆41一端连接在导向件上,另一端与分装筒2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杆41的延伸方与分育池12的开口方向相一致。
[n0038] 通过开启电动气缸4,可以驱动导向件、升降杆41沿主孵化池11的开口方向运动,带动分装筒2进入主孵化池11内装取鱼,装有足够多的仔鱼后,可以使分装筒2与主孵化池11分离,开启伺服电机3,可以使分装筒2移动至分育池12上方,再开启电动气缸4可以使鱼进入分育池12内,重复操作可以将主孵化池11内的仔鱼全部分送至分育池12内,保证石斑鱼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n0039] 其中,导向件包括:连接板42、导向杆43以及限位块44,其中,连接板42水平固定在电动气缸4的输出末端。导向杆43固定在移动块32底部,其中,导向杆43的延伸方向与升降杆41的延伸方向相一致。另外,在连接板42上开设有与导向杆43尺寸相适配的导向孔45,其中,导向孔45的开设方与升降杆41的延伸方向相一致,导向杆43远离移动块32的一端通过穿过导向孔45而贯穿连接板42。
[n0040] 限位块44固定在导向杆43远离移动块32的一端,限位块44的尺寸大于导向杆43端部的尺寸,即限位块44的尺寸大于导向孔45的尺寸,可以减小连接板42与导向杆43脱离的可能,保证升降杆41的稳定性。
[n0041] 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的分装筒2包括:底板21和筒体22,其中,底板21与升降杆41远离移动块32的一端相固定,且升降杆41固定在底板21的中部位置,能保证分装筒2整体的稳定性,筒体22与底板21相卡合,本实施例中的筒体22为圆形空心筒,与矩形筒相较,可以装载更多的仔鱼,且在取放仔鱼时,可以减少刮伤仔鱼的情况。
[n0042] 在本实施例中,在底板21承载面边缘固定有四个定位块23,四个定位块23沿底板21轮廓线均匀间隔排布,在筒体22底壁开设有四个定位槽24,定位槽24的尺寸与定位块23的尺寸相适配,定位槽24开设的位置与定位块23设置的位置相对应,通过将定位块23插入至筒体22上的定位槽24内,可以将筒体22与底板21快速卡合。
[n0043] 另外,在筒体22内壁固定更有装料条25,在装料条25内放置鱼食,可以吸引主孵化池11内的仔鱼进入筒内壁,加快分养仔鱼的速度,减小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n0044] 在移动块32底部固定有两根套管5,在本实施例中,两套管5位于电动气缸4两侧,在每一套管5内均滑移连接有活动杆51,其中,活动杆51的尺寸与套管5的尺寸相适配,活动杆51远离套管5的一端固定在筒体22顶壁。另外,在活动杆51靠近移动块32的一端以及套管5靠近移动块32的一侧内壁之间连接有缓冲弹簧52,可以减小筒体22随底板21移动时产生的晃动,减小对分装筒2内仔鱼的冲击,保证仔鱼的成活率。
[n0045] 参照图2和图4,在活动杆51位于套管5内的一端两侧固定有滑块53,在套管5侧壁开设有两条滑槽(图中未示出),其中,滑槽的尺寸与滑块53尺寸相适配,滑槽的延伸方向与升降杆41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滑块53滑移在滑槽内,当套管5与活动杆51发生相对位移时,在滑槽与滑块53的相互下,可以增加活动杆51和套管5的稳定性。
[n0046] 另外,回看图1,在主孵化池11与分育池12、分育池12与分育池12之间均倾斜固定有导水槽6,分装筒2上粘附有大量水,在分装筒2的过程中,水可以落入导水槽6进入分育池12中,降低地面积水的形成,可以保持工作环境的干净,工作人员经过孵化池和分育池12时,也可以减小工作人员踩踏积水而滑倒的可能。
[n0047] 参照图1-4,从主孵化池11中分出仔鱼的操作如下:首先,开启伺服电机3,使分装筒2位于主孵化池11上方,再开启电动气缸4,使分装筒2进入主孵化池11的水面下,至筒体22与底板21分离,分装筒2的底部打开,仔鱼进入分装筒2内,当分装筒2内有足够的仔鱼后,开启电动气缸4,使底板21上的定位块23进入筒体22上的定位槽24内,合上分装筒2,带动分装筒2离开主孵化池11,再开启伺服电机3,使分装筒2位于分育池12上方,再开启电动气缸4,使底板21与筒体22分离,从而可以使仔鱼进入分育池12中。
[n0048]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Claims (8)
[0001] 1.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包括:安装台(1);设置于所述安装台(1)上的主孵化池(11);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台(1)上的分育池(12),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台(1)上设置有位于所述主孵化池(11)与分育池(12)相互远离一侧的支撑柱(13),两所述支撑柱(13)上设置有分装筒(2),所述支撑柱(13)上设置有驱动所述分装筒(2)沿所述主孵化池(11)的开口方向来回移动的升降组件,所述支撑柱(13)上设置有驱动所述分装筒(2)于所述主孵化池(11)与所述分育池(12)之间来回移动的位移组件,其中,所述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位移组件上。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柱(13)侧壁的伺服电机(3);设置于所述伺服电机(3)输出端的丝杆(31);螺纹套设于所述丝杆(31)上的移动块(32);以及设置于两所述支撑柱(13)之间用于限制所述移动块(32)位移方向的限位件,其中,所述丝杆(31)水平位于两所述支撑柱(13)之间。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水平设置于两所述支撑柱(13)之间且贯穿所述移动块(32)的限位杆(33)。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移动块(32)底部的电动气缸(4);设置于所述电动气缸(4)上且与所述分装筒(2)相连接的升降杆(41);以及设置于所述电动气缸(4)输出末端用于限制所述升降杆(41)位移方向的导向件;其中,所述升降杆(4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分育池(12)的开口方向相一致。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包括:水平设置于所述电动气缸(4)输出末端的连接板(42);以及设置于移动块(32)底部且竖直贯穿所述连接板(42)的导向杆(43);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向杆(43)远离所述移动块(32)一端的限位块(44),其中,所述限位块(44)的尺寸大于所述导向杆(43)的尺寸。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装筒(2)包括:设置于所述升降杆(41)远离所述移动块(32)一端的底板(21);以及与所述底板(21)相卡合的筒体(22)。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1)表面设置有多个定位块(23),所述筒体(22)底壁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定位块(23)相适配的定位槽(24)。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块(32)底部设置有延伸方向与所述升降杆(41)延伸方向相一致的套管(5),所述套管(5)内滑移连接有与所述套管(5)相适配的活动杆(51),其中,所述活动杆(51)远离所述套管(5)的一端与所述筒体(22)相连接。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Baggerman2019|Sticklebacks
CN103891657A|2014-07-02|一种刀鲚自然繁殖方法
Shelbourne et al.1963|Marine Fish Culture in Britain I. Plaice Rearing in Closed Circulation at Lowestoft, 1975–1960
Kemp1981|Rearing of embryos and larvae of the Australian lungfish, Neoceratodus forsteri,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CN109548715A|2019-04-02|一种北方地区花鲈全人工繁殖技术
Pitt2001|Review of sandfish breeding and rearing methods
CN214339431U|2021-10-08|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
CN105994072B|2019-04-12|一种松江鲈鱼人工配合饲料的养殖方法
Stoss et al.2020|Controlled reproduction in turbot |
CN204670177U|2015-09-30|一种水产养殖智能捕鱼装置
CN202618028U|2012-12-26|一种南美白对虾孵化装置
Marimuthu et al.2001|Low cost murrel seed production technique for fish farmers
KR101043046B1|2011-06-21|부착성 패류의 채묘용 박스장치
CN105360073A|2016-03-02|一种蜜蜂种王的选育方法
RU2299561C1|2007-05-27|Способ выращивания осетровых рыб в прудах
KR101448420B1|2014-10-23|어류의 채란 및 수정란 생산을 위한 육상 양식장용 작업대
CN101595847A|2009-12-09|体内诱导刺参产卵的方法
CN106719204B|2019-10-08|一种利用野生蟹生产软壳蟹的方法
KR20200119078A|2020-10-19|굴 양식용 수하연 자동 조립기
CN201577408U|2010-09-15|底栖水产品沉礁养殖装置
TWI609627B|2018-01-01|立體化海參養殖系統及其方法
CN103039392A|2013-04-17|一种冷水性鱼卵或苗种形态性状的活体连续测量方法
CN107771715A|2018-03-09|一种水族馆展缸中用于观赏的慈鲷鱼的繁殖方法
CN210929166U|2020-07-07|原塘直放抱卵虾繁育青虾虾苗的网箱装置
CN109197758A|2019-01-15|一种甲鱼的养殖方法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8|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8|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647995.4U|CN214339431U|2020-11-16|2020-11-16|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CN202022647995.4U| CN214339431U|2020-11-16|2020-11-16|一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装置|
[返回顶部]